天下足球网

养生健康

命好不如习惯好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5-07-06 11:02:12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□ 马烈光  天下足球网

 

什么是命?汉代王充的《论衡·气寿篇》中说:“凡人禀命有二品:一曰所当触值之命,二曰强弱寿夭之命。所当触值,谓兵、烧、压、溺也。强寿弱夭,谓禀气渥薄也。”其中所言“所当触值之命”,即卜筮者喜论的“天命”,也就是被某种神秘力量注定的人生轨迹;后者“强寿弱夭”,文中将其归于“禀气”,即父母给予的先天禀赋。

“命”好就能长寿吗?先论“天命”。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中说“拘于鬼神者,不可与言至德”,《史记》中也记录了名医扁鹊认为“信巫不信医”为医家“六不治”之一。如果将人的性命委诸“天命”,医学也就不复存在了。上古时期,医巫不分,以巫代医,命由“天”定,命由“神”裁,人的寿命却很短,值得警惕啊!葛洪在《抱朴子》中发出了“我命在我不在天”的呐喊,明确宣示了对自身性命的主导权、主动权。因而,将健康委之于“天命”,希冀“坐而得寿”的想法,可以休矣。

先天禀赋好者必有高寿吗?父母赋予子女的先天禀赋,决定了子女的寿命上限及出生时的体质特点。但实际上,每个人都很难达到甚至远远达不到自己的寿命上限。自古皇帝不少禀赋完足,但高寿者屈指可数。史载的高寿者,也很少纨绔出身。倒是唐朝孙思邈、清朝曹庭栋等诸多名家,从小身体孱弱,儿时药不离手,最终反得享高寿。现代社会,多数家庭生养子女,双亲的孕前保养做得颇为完善,孩子的“先天禀赋”毋庸置疑,但“小胖墩”的增多、学生体育达标率的逐年下降却是社会现状。这种现象,究竟缘何?

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是什么?看来,“命”好不一定寿高!必然还有更加重要的因素影响人的寿命。这个因素中医称之为“后天因素”,包括生活方式、社会因素、地理环境、疾病损伤等,其中与养生关系最密切的是生活方式,也就是“习惯”。可谓“不在习惯中生存,就在习惯中消亡”啊!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,人的寿命,60%取决于自己,只有15%取决于遗传,即“先天禀赋”。

可见,“触值之命”所受于“天”,虚无缥缈;“强寿弱夭之命”所受于“亲”,只能被动接受,不能择其优劣。故要想长寿,祈望“命”好,不如尽量优化、完善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,养出好习惯。

从现代的社会及人文特点来看,好习惯的培养应着重注意三个方面。

淡泊宁静

现代社会,是一个浮躁的社会,很多人期望捷径、求捷径,令人心无所定,多欲而神乱,破坏了长期、稳定好习惯的养成,甚至会直接引起情志紊乱而致病。所以应学会淡泊宁静的处世方式,以抑制浮躁,使“定而生慧”,安而正行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静则神藏,躁则消亡。”故凝神敛思,减少过分的欲望,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思想基础。

处处留心

“留心处处是学问”,生活中要善于观察,保持、加强已有的好习惯,更重要的是勇于改变坏习惯。“人无完人”,每个人的日常习惯中,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生命健康的“坏习惯”。完全消灭这些不良习惯并不现实,但是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习惯,养成好习惯,这才是养生者一生的巨大财富。尤其要注意的是,发现坏习惯,要从生活的最细小之处着手,任何一个微小的坏习惯,都可能导致生命的损伤和疾病的产生,所以强调“处处”,强调“留心”。习惯的修正,还应以人为镜,发现他人有不良习惯,马上反观己身,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”;发现他人的好习惯自己没有,则行“拿来主义”,并于自己的实践中进行检验,效则取之,不效则弃之。

儒家有“三省”之法,养生者也当“三省”,即“省己以周行,省人以立鉴,省天地以得法”。

勿因情废行

现代很多人感觉养生难,难在好习惯总要为人情“让路”。典型者如饮酒,当前社会,酒桌上似乎不醉不足以显示热诚,更有甚者,竟因大量饮酒而致酒精中毒,甚至有的“殉职”酒桌,可叹、可悲啊!宋朝叶适说得好:“只消一盏能和气,切莫多杯自害身。”所以,为了生命健康,遇到人情难关,要量力而行,或点滴不沾,或“客气”一番,甚至小小“伪装”一下,总胜过病房哀号,痛苦自受。而对于喜好饮酒者,当记住一诗:“不醉多愁醉多病,几回爱酒又停杯。”

总之,人的一生,“命”好真不如习惯好,正如孙思邈所言“故养性者,不但饵药餐霞,其在兼于百行,百行周备,虽绝药饵,足以遐年”。喜好养生者,必当“慎思之”,“明辨之”!好习惯更应该“笃行之”!